招商热线
0556-8822888
2014年,对于小微文化企业来说,是幸运的一年。首先,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文化产业首次写入“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部分;今年3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后,文化部、央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6月中旬由财政部、发改委等7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支持电影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
小微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数据统计,目前我国文化企业中约90%处于初创期,约7%处于成长期,真正处于成熟期的仅占2%。由于“轻资产”的特性,我国小微文化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小、营业收入低、实物抵押少的特点。那么在政策不断倾斜的状态下,小微文化企业怎样才能轻松融资,不那么“差钱”呢?
加大文化产业专项资金扶持力度
2012年由财政部发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了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向包括,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促进金融资本和文化资源对接、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播体系建设、推动文化企业“走出去”等方面,通过项目补助、贷款贴息、保费补贴、绩效奖励提供支持。
对于文化企业的资金支持,2013年,文化部与财政部启动了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当年专项资金就对全国的92个文化产业信贷项目提供了4.61亿元的贴息支持。财政部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王家新指出,今后,将继续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逐步完善保费补贴、债券费用补贴等,探索文化产业贷款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等创新方式,实现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文化企业需求有机衔接。
另外,文化部部长蔡武此前也透露,坚持和税务部门合作推进“营改增”,在改革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和照顾到文化企业的自身特点,在税率税制方面做出适合文化企业自身特点的制度安排,已经有一些进展。
创新文化金融合作模式
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企业来说,早期的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风险投资、天使投资。当前,文化与金融并未磨合的很好,文化金融的创新将会为小微文化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提出,要支持发展文化类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大中型文化企业采取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优化融资结构。
据了解,最早开展文化金融对接的北京银行通过挖掘企业的核心价值,衡量无形资产,弱化财务报表分析,对小微文化企业敞开大门。此外,北京银行南京分行已借鉴中关村模式的成功经验,启动文化创意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的承销发行,顺利发行了江苏省首只文化产业集合票据。
文化与金融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据央行统计,截至2013年12月,文化产业中长期本外币信贷余额已达1574亿元,较年初新增419亿元,同比增长36.28%;185家文化企业注册发行的债券余额已达2878.5亿元;77家文化企业在沪深两地资本市场上市。截至2013年末,全国各类型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57只,募集规模超过1350亿元。
建立完善版权评估机制
当前,文化对接金融创新的节奏相对缓慢,大部分贷款还依据着制造业的方式,制约了小微文化企业的融资需求。据了解,银行贷款仍以担保、有形资产抵押等传统方式为主,在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及其他配套金融服务方面创新不足;金融机构开发的文化产业融资产品规模较小,与文化产业发展不协调。
评估机制和版权保护机制的缺失造成小微文化企业和金融机构处于尴尬状态。因为几乎没什么可抵押的资产,金融机构通常主动回避贷款需求,对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在银行创新服务的同时,国家应该尽快建立版权评估机制,有了科学、合理的版权评估和版权交易市场,金融机构才能更放心的为文化企业贷款。
在推进版权保护机制优化与创新方面,国家应从体系框架、运行机制、行业准入、等级评价等进行规范,加强基础、内容、行业监管,实现在线管理、平台服务功能,提高版权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精细化、标准化水平。
相信在政府、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的合力配合下,小微文化企业所面临的诸如文化产品评估难、上市难、文化企业融资渠道单一等融资困境都将逐渐化解。